新聞網訊 3月26日晚,由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協同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第二個結合”名家大講堂系列講座第二講,在豐臺校區綜合樓東區報告廳舉辦。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原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先生應邀圍繞“從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主題進行現場講授。基地副主任兼秘書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孔新峰為楊朝明先生頒發特聘研究員聘書,頒贈“第二個結合”名家大講堂紀念牌,并主持講座。校內外百余名師生參加現場講座學習。

楊朝明深入探討了文化自知與文化自信的辯證關系與轉換機理。他指出,文化自知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自知的必然結果。近代中國屈辱歷史導致對傳統文化的疏離與誤讀,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視察孔子研究院時提出的“四個講清楚”正是破解“文化自卑”、實現文化自知與文化自信的關鍵。對文化“想清楚”才能“講清楚”,文化自知才能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絕非盲目自大,而是基于深度自知的行動自覺。文化自知是對中華文明核心價值的深層認知,唯有深入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才能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楊朝明還深入剖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他指出,儒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內化于心,法治建設需與道德風尚同頻共振,“心中有法”方能實現“天下無訟”。他援引《論語》“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智慧,強調“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長幼”中蘊含的人格平等與責任擔當,澄清刻板印象導致的誤讀,闡發新綱常的治理價值。他呼吁,賡續傳統“大人之學”的當代意義,扭轉功利化教育傾向,做好基于經典體系的通識教育,涵養“愛”與“敬”的通感之心,培養“知是非、明榮辱、能擔當”的新時代“大人”。“協和萬邦”的天下理念足以構成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厚重根脈。
講授現場,楊朝明就師生提出的儒學如何回應“先救母還是先救妻”等倫理困境、年輕人如何踐行“天下為公”、中西哲學根性比較等問題,逐一進行了回應。

孔新峰高度評價楊朝明先生的卓越學術貢獻,指出楊先生的講座對儒學解決現代性困境的價值進行了深邃闡釋,澄清了諸多謬種流傳的誤解和偏見。楊朝明先生的這些思考凝聚了數十年的學術積累,彰顯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和醇儒的價值追求,為我們深度理解“第二個結合”提供了歷史縱深與實踐路徑。
該系列講座由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協同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中央民族大學科研處、期刊社協辦,通過邀請全國頂級專家學者探討“第二個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性理論與重大實踐問題,切實發揮國家高端平臺引領作用,推動基地建成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重要陣地和中央民族大學“雙一流”建設強大學術理論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