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 4月16日晚,“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名家大講堂”系列課程講座第二十五講“漢語的前世今生”在海淀校區知行堂舉辦。著名作家韓少功擔任主講嘉賓。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強世功主持講座,并向韓少功頒發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聘書。


韓少功通過生動的語言和深刻的見解,回顧了漢語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并深入探討了漢語的獨特性與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漢語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信息載體,經歷了百年風雨,曾一度面臨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在近現代,中文曾遭遇低谷,面對語言改革的呼聲,甚至一度有廢除漢字的主張。然而,韓教授強調,漢字的獨特優勢不僅在于其表意性,減少了語言學習的難度,還促進了文化傳承與民族團結。他提到,盡管現代漢語面臨外來詞匯的不斷涌入,但漢字通過靈活的組合方式,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漢字不僅在國內維系著不同方言的溝通,也在全球范圍內發揮著文化傳播的作用,成為世界語言學習的熱潮。
強世功認為,文學作品常常能超越學科界限,成為理解一個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正如我們理解古希臘文化時,荷馬史詩所帶來的感受,往往比柏拉圖的哲學更直觀;理解中國文化時,唐詩宋詞往往比四書五經更具感染力。今天我們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解,同樣需要文學藝術作品的參與,韓少功老師的作品正是這一方面的典范。“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長青”,文學作品在理解民族精神和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小說等藝術形式,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精神風貌。韓少功老師既是作家,也是思想家,他對語言文字的討論,也有超越專業的深刻視野。



該系列講座由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辦,中央民族大學期刊社協辦,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就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核心理論問題展開討論,旨在推動學校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建設。【以上內容為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攝影/秦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