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學海淀校區知行堂內,國家民委領導,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國家民委理論研究司、教育司、輿情中心和委屬高校負責同志,16所高校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商討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特別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專門強調要優化學科設置,加強學科建設,把準研究方向,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著力解決我國民族學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論思想和話語體系所左右的問題,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試點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意義重大,是民族理論正本清源、創新發展的源頭工程,是構建自主知識體系、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基礎工程,是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人才、凝聚各族學子人心的鑄魂工程。”國家民委主任潘岳的話語擲地有聲。
2024年5月,教育部批復在中央民族大學設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試點,今年4月又復函國家民委,支持新增中國人民大學等15所高校自主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在這個時間節點召開這個會議,對下一步推進試點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這是一場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的交融互鑒
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尖刀班、排頭兵,2023年10月以來,國家民委依托中央民族大學成立學科優化調整工作專班,以“鑄牢”為主線,推動民族學學科優化調整取得共識并步入正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從無到有,且知識架構初具雛形——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以理論體系建設推動課程建設,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四梁八柱”轉化為課程,打造“鑄牢”課程群;
以課程建設成果支撐學科建設,按交叉學科范式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建設與民族學學科優化調整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和課程體系建設成果充實改造民族學課程體系,打造民族學“1+3”原創性教材體系,構建中國特色民族學自主知識體系;
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牽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的發展,統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
“專班堅持‘邊試邊改邊完善’原則,建立了多學科、多校協同攻關工作機制,整合國家民委直屬6所高校優質資源,邀請知名高校的122位教師參與講義撰寫、130余位專家學者進行建課指導,參與師生5000余人次,培育了匯聚校內外一流資源的‘鑄牢’的教學共同體和學術共同體。”中央民族大學校長強世功介紹。
如今,試點從民族院校拓展至高水平大學、地方代表性高校,兩批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試點的設立,初步形成“1+15”格局,實現了該學科在區域、類型和研究方向上的整體布局,完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一級學科奠基工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構建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學科和人才支撐,初步構筑起“學科生態”。
這是一場智慧激蕩與思想碰撞的多維探討
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試點不僅是對現有學科體系的補充和完善,更有效打破原有學科區隔界限,克服西方民族理論話語局限,用自主性、原創性中國理論闡釋中國歷史、解讀中國道路、弘揚中華文明,為用黨的創新理論賦能學科建設提供現實路徑。
第二批試點高校結合優勢學科和地域特色,準確把握學科定位和特點,探討加快推進學科建設各項工作——
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政治屬性。中華民族共同體學是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學科,是答時代之問、應時代之需產生的一門學科。
“我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政治過硬、一專多能、扎根邊疆’為目標,把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政治立場堅定、能夠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疆大學黨委書記代斌說。
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學理屬性。新時代如何研究好、闡釋好、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體,需要進行系統的理論構建,加快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青格勒圖表示,“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深刻把握其重大意義、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實踐要求,從理論主題、體系框架、內在邏輯、概念范疇等方面作出系統性學理性闡發。把學科發展置于交叉融合、協同創新的大格局中,促進學科專業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新突破,推動理論創新活力持續迸發。”
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交叉屬性。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涉及歷史和現實、文化和理念、精神和物質、境內和境外、概念和演繹、方法和體系、器物和文存等諸多領域,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有著“多元一體”格局特征。
“云南民族大學將立足民族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等學科,加強中青年學術隊伍建設,構建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研究能力突出、年齡結構合理、知識構成多維的研究隊伍。”云南民族大學校黨委書記阮朝奇介紹。
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實踐屬性。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絕不能坐而論道、空談理論,要緊緊圍繞民族工作的現實需求,堅持問題導向,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真正建好大用之學。
武漢大學確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史學、中華民族共同體領域法學等方向;西安交通大學確定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中華文化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等方向;中南民族大學確定了百越各民族歷史與文化、長江流域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方向……
這是一次信心共振與共識凝聚的同向同行
設立試點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要真正把交叉學科建起來,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各校學科帶頭人在座談交流中表示,將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統籌協調、多方位推進,真正培養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亟需的人才,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研究方面,暨南大學立足海外統戰工作,是一塊特殊但重要的拼圖,如何把這塊拼圖建設得更好,我們責任重大。”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程京武說,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能建設得更好,必須要在學科研究方向、課程構建體系、學生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分配等方面提前布局,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答疑解惑,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建設。
“4月12日,延邊大學邊疆研究院·興邊富民研究院揭牌成立,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專業特長智庫作用,今年我們還要申報四部委‘鑄牢’基地。作為綜合性高校,學校將進一步整合相關優勢學科,實現文科、理科交叉融合模式,舉全校之力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建設。”延邊大學副校長朱衛紅說。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建設,承載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使命,肩負著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
“讓我們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凝聚共識、攜手同行,打破學科壁壘,深化協同創新,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緊密結合,共同攻克學科建設中的難題。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必將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人才保障!”國家民委專職委員、中央民族大學黨委書記查顯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