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 近日,作為2025年“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重點團隊,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音潤北疆·語傳同心"實踐團整裝啟程,奔赴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和鑲黃旗,開展"音潤北疆?語傳同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活動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紅色文化,創新打造"民歌教唱+語言教學"融合模式,以群眾耳熟能詳的經典旋律為載體,通過"唱一首歌,學一句話"的生動形式,深植"烏蘭牧騎"紅色精神內核,探索"譯﹣唱﹣演﹣傳"一體化路徑,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激活非遺生命力的雙重目標,將非遺旋律作為普通話的"聲韻載體",讓推普工作從"文字傳播"向"感官體驗"升級,推動鄉村振興、深化民族團結。

學院黨委書記白艷秋為實踐團隊送行,寄語隊員:“學好說好普通話,利國利民利大家!”伴隨著鏗鏘有力的口號,實踐團肩負著使命與夢想,開啟了推普征程。此次實踐創新性地提出“民歌教唱+語言教學”模式,以經典旋律為載體,通過“唱一句,學一語”的生動方式,將普通話學習與非遺文化傳承緊密結合。
志愿服務隊抵達正鑲白旗與副旗長烏力吉門德、文旅局副局長巴圖照日嘎及教育局負責人開展座談。深入錫林郭勒盟鑲黃旗,對察哈爾民歌、火不思演奏技藝展開專項非遺采風,運用田野調查方法,采集原生態音樂樣本,同火不思傳承人烏蘭牧騎成員烏云花爾老師圍繞察哈爾民歌音樂形態展開研討。依托團隊成員專業優勢,在保留曲調原有風格與音樂元素的同時,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精準翻譯《吉祥》《新時代的察哈爾故鄉》和《向往故鄉》等歌曲并精心打磨韻律,助力非遺文化傳播與語言推廣融合發展。
“快進來坐!” 時隔一年,團隊再次回訪正鑲白旗牧民金花奶奶家。他們如待親人一般,拉著隊員進氈房話家常,聊起一年間的變化。“學會普通話,賣牛羊都方便許多,今年羊羔比去年壯實多了!”熱騰騰的奶茶氤氳著暖意,孩子們圍著蹦跳與隊員們共繪家鄉美景,用歌聲與笑容傳遞愛與希望。草原上,大家手拉手用普通話學唱《察哈爾八旗》,歌聲中洋溢著團結與和諧。
實踐團化身“小小烏蘭牧騎”,緊扣其 “扎根基層、服務人民” 的精神內核,帶著翻譯好的普通話版歌曲和原創節目,通過惠民演出、抖音直播等形式傳遞歡樂與溫暖。長調悠揚、那達慕歡快、牧民大叔的笛聲與隊員們的歌聲交織,共同奏響民族團結之歌。演出涵蓋多首創譯的烏蘭牧騎新民歌及經典非遺曲目,展現普通話與地方旋律的完美融合。
“巍巍青山連綿起伏,遼闊草原灑滿珍珠....”在正鑲白旗第一中學,開展《民族同聲詠普韻 共筑語言夢之橋》實踐活動,以專業所長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語言橋梁,帶領同學們圍坐演唱普通話創譯版《明安圖故鄉》,從字詞發音規范到教唱,生動講解搭配互動練習,在輕松的氛圍里,提升普通話演唱能力。進一步探索非遺傳承與推普工作的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唱一首歌,學一句話”的推普理念在內蒙古草原上綻放出鮮活生命力,開啟牧區推普新大門,精準入戶思路與兩旗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歌聲承載著普通話的韻律,飛入牧民家中,融入日常生活。此次實踐不僅促進了語言習得,更激發了情感共鳴與文化交融,實現了普通話推廣與非遺傳承的深度互嵌、雙向賦能,更在“共唱一首歌”的和諧旋律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連接心靈的紐帶,有力地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歌聲所至,語言相通,文化相融,民心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