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草原牧歌遇上普通話版歌詞,當高原牦牛奶有了“青春代言人”,當“村超”的吶喊響徹榕江——這個夏天,中央民族大學“語潤邊疆”推普實踐團帶著“語言相通才能心相通”的信念,奔赴貴州、內蒙古、青海的鄉村振興一線。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幫助當地群眾打破溝通壁壘,讓普通話成為跨越地域阻隔的“金橋梁”,在推普實踐中書寫當代青年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青春答卷。
高原篇:手機鏡頭里的“牦牛奶經濟學”
七月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陽光鋪滿夏季牧場,牦牛群悠然吃草。遠處雪山映襯著330千伏的輸電工程,正將高原的生命律動送往遠方……
“奶酪?奶渣子?還是叫奶疙瘩?”在果洛海拔4000米的牧場,團隊成員們正為傳統奶制品名稱較真。這支“心語高原”實踐團用短視頻賦能鄉村振興——架起手機三腳架,以雪山為背景,把牦牛奶的“高海拔故事”講給全國網友。拍攝現場堪比專業劇組:博士團隊撰寫分鏡腳本,藏族學生擔任雙語主持,連牧民家的帳篷都成了天然直播間。更桑昂毛驚喜地說:“原來普通話能讓我們的牦牛走向更遠!”

隊員了解合作社牦牛養殖和奶產品生產情況

隊員與更桑昂毛討論宣傳短片腳本
高原的陽光是天然的聚光燈,壯美的牧場是青春的取景框。一部小小的短片,不僅定格了牦牛奶的醇厚滋味,更印證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書同文、語同音、人同心。未來,這支隊伍還將繼續扎根高原,深入牧區開設推普流動站,為當地青少年兒童打造推普小課堂,調查研究果洛州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情況與地方經驗。用腳步丈量高原,以語言為紐帶,搭建起各民族溝通交流的橋梁。

宣傳短片中的一幕
草原篇:當《察哈爾八旗》有了普通話版
“賣牛羊再也不用比劃了!”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的牧民金花奶奶捧著奶茶,對音樂學院“音潤北疆”團隊豎起大拇指。這支被中國日報網專題報道的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重點團隊,帶著樂譜下鄉的隊伍,用“譯、創、演、傳”四步工作法,將悠揚的《察哈爾八旗》進行普通話改編,既保留了“清霧繚繞山山水水”的草原意境,又讓“遼闊草原噴綠吐翠”的歌詞更易傳唱。當牧民們用新學的普通話跟唱時,古老的民謠遇見新時代的韻律,普通話的節奏為傳統曲調注入新的生命力。這一刻,歌聲化作語言紐帶,一頭扎進民族文化的厚土,一頭系著草原的深情,一頭躍向振興鄉村的曠野,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畫卷中綿延萬里。

中國日報網報道中央民族大學“音潤北疆·語傳同心”推普實踐團

“金花奶奶熬的奶茶真的很好喝!”

奶奶說:“普通話真好!買東西再也不用比劃了!”

教牧民們學唱傳統民歌《察哈爾八旗》

團隊成員們翻譯的傳統民歌《察哈爾八旗》普通話版歌詞
在牧區,他們發現傳統夜校模式“水土不服”——牧民居住分散,課本教學收效甚微。于是團隊化身“草原烏蘭牧騎”,把推普課堂化整為零、送教上門。結合推普需求,以音樂為紐帶,把課堂搬進氈房:唱一句民歌,學一句普通話;畫一只牛羊,記一個詞匯。通過“聲畫結合”“歌舞互動”的沉浸式教學,讓語言學習融入牧民的日常生活。臨走時,孩子們用剛學會的普通話喊著:“來年還要來!”

同小朋友們一起“聲中有畫,畫中傳音”

“清霧繚繞著山山水水,遼闊的草原噴綠吐翠”
榕江篇:從"語言誤會"到"村超共鳴"
“救援隊以為我們是詐騙團伙!”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月寨村,侗族嬢嬢們紅著眼眶講述送盒飯被拒的經歷。這個因方言引發的誤會,讓實踐團更堅定了推普決心。

救援隊回贈月寨嬢嬢的錦旗
“我愛您,中國!”小朋友們稚嫩的聲音響徹榕江縣古州鎮車民小學五(七)班教室。“繞唇、顫唇……”從口部操練習到氣息訓練,小朋友們認真地學習普通話語音和發音技巧,在實踐團成員的指導下,一同朗誦了現代詩《彩色的中國》。在和小朋友們的交流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不僅是推普課堂的老師,更在與當地群眾在跨地域、心連心的交往中真正讀懂了“語相通才能心相通”的真諦!


推普小課堂中同學們齊頌《彩色的中國》
而真正的實戰演練在“村超”賽場——在《央視頻》拍攝的“感恩有你,一路‘黔’行”助力“村超”回歸視頻中,他們站在稻田里為“村超”加油吶喊;在村委會門口,他們搬運因洪水重建家園所需的物資,助力“村超”回歸;在足球場上,他們化身群眾演員,為“村超”喝彩!《天眼新聞》《Hi!貴州》等新聞媒體對實踐團積極主動參與“村超”的行動進行了報道。當《團結就是力量》的歌聲響徹球場,語言早已超越工具,成為情感共鳴的載體。

團隊成員參與“村超”群演

團隊成員在古榕社區搬運抗災物資

團隊成員參與央視頻助力“村超”回歸視頻錄制
語言里的"石榴籽效應"
從因方言鬧笑話到用普通話直播帶貨,從羞于開口到主動學唱,“語潤邊疆”推普實踐團見證著“語同音”如何催生“人同心”。語言的魅力,正在創造最動人的相遇。這些年輕人用行動證明:推普不是消弭鄉音,而是讓鄉音與普通話共鳴,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如同石榴籽的擁抱從不擠壓彼此的形狀,推普路上的每一次發聲,都是對中華文化最深沉的熱愛與傳承。此刻,在海拔4000米的果洛、在榕江的百香果園、在錫林郭勒的氈房里,新的故事仍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