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 近日,馬克思主義學院陶玉副教授專著《中國模式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劉然副教授專著《當代中國創新文化研究》和孟凡東教授、平維彬副教授等合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轉型研究》已正式出版。

《中國模式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陶玉 著)日前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從政治經濟學視角探討了中國模式的特征、內涵和實踐體系。中國模式是一種具有規律性的、獨特的模式體系,需要對其進行理論總結,進而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本書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模式相關問題,從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高度總結中國模式的實質和根本特征。通過對中國模式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本書將中國模式的根本特征歸結為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和政黨的經濟內生性質、國有經濟和政府經濟規劃的主導作用。這些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國模式能夠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指導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當代中國創新文化研究》(劉然 著)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理論依托,從歷史、比較和結構多維度多方面對創新文化的實踐路徑進行了深刻探討,試圖實現創新文化的中國化時代化整合以及創新實踐的文化環境與其他環境因素的整合。其主要目的就是用理論帶動實踐,使創新發展理念得到全面的、系統的和科學的落實,用文化促進創新發展。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創新文化的理論體系,下篇是創新文化的實踐路徑。創新文化的理論體系重在對創新文化這一學術前沿問題進行理論建構,創新文化的實踐路徑是在繼理論背景、涵義、結構、內容、歷史、機制之后,對于路徑問題的探討,也可以理解為對于如何建構創新文化的具體安排。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轉型研究》(孟凡東、平維彬等 著)一書,日前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進程為背景,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轉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從歷史、理論與實踐三重邏輯論述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文化何以轉型、如何轉型以及轉型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文化逐步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文化到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再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轉型發展。當代中國文化正是在“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思想指導下,不斷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