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凌晨5點,夜色未褪,晨光已啟。教育學院2024級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解辰龍,早已和同伴們站在了天安門廣場內西臺口外的引導崗位上。路燈的光暈灑在他的藍色志愿者服上,“我剛剛完成全點位巡查,確保每一個環節都準備就緒。”這是解辰龍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志愿服務中的日常工作。
從協助志愿者的招募選拔到系統培訓,從體能拉練到路線演練,在那些凌晨的星光下,解辰龍見證了一支隊伍從陌生到默契,也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從模糊漸趨清晰。

在前期培訓中,一次抗戰紀念館的參觀讓他對“志愿服務”有了全新的理解。“看著墻上密布的名字、玻璃柜里銹蝕的軍號、講解員講述時堅定的目光,我意識到,這段歷史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概念,更承載著革命先烈為祖國英勇獻身的壯舉。”他動情地回憶,“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們今天的站立,是對八十多年前那些身影的回應。”

志愿者校內培訓
“體能是最大的挑戰之一。”解辰龍說。“每次晨跑體力快到極限時,我就會想起革命先輩們在炮火中負重前行的景象。當奔跑時,我感到自己的身影穿越時空和革命先烈們悄然重疊。”解辰龍將這種感受分享給團隊成員,讓大家在一次次的體能拉練中,凝聚了團隊精神、感知了歷史的獨特意義。

志愿者體能訓練
在天安門廣場實地踏勘時,解辰龍的筆記本總是記得滿滿的,精準到應急預案的每一個時間點、每個環節。“10:26返崗服務,11:45撤崗離場……”他反復核對這樣的時間點。“我們對細節的執著,就是對歷史最好的尊重。”他說道。

“能站在這里,就是一種光榮。紀念,不是為了停留在過去,而是為了帶著那份勇氣,更好地走向未來。”作為志愿者隊伍中的一員,解辰龍真切體會到了“責任在肩”的分量。“這次志愿服務,遠不止是完成一次任務,更像一堂深刻的人生課,讓我更懂歷史的厚重,也更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身著這身‘志愿藍’,不只是對過去先烈的緬懷,更是新時代青年以先輩為榜樣,用奮斗守護幸福生活、開創美好未來的赤誠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