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民族大學在海淀校區知行堂舉辦“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名家大講堂”系列課程講座第28講“走向現代自覺:清代中華民族一體意識的歷史演進”。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書院院長、歷史學院黃興濤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副書記彭勇主持講座,并向黃興濤頒發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聘書。

彭勇熱烈歡迎黃興濤教授的到來,介紹了黃興濤的學術背景與研究貢獻。黃興濤長期致力于中國近代思想史與民族史的研究,是國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并主編其中的民國卷。多年來,他積極參與推動的當代中國“新史學”建設,成果卓著。其中《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一書,全面展現了“中華民族”這一核心觀念的歷史軌跡,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國民族認同與國家命運的內在關聯,此次講座將有新的拓展和推進。

講座伊始,黃興濤援引費孝通經典的中華民族認識論,即從“自在”到“自覺”的演進過程,將清代定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自在階段”邁向“自覺階段”的核心轉型期。他分析了“自在”與“自覺”的辯證關系,并提出,康雍乾盛世不僅是清代疆域和多民族國家格局的奠基時期,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自在”發展的最終與最高階段。以此為基點,黃興濤從族際關系、身份認同、疆土主權、國語構建及核心概念提出等五個維度,對清代中華民族一體意識的演進脈絡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探討。
黃興濤指出,清朝繼承并發展“大一統”思想,通過對邊疆的有效管轄促進了多民族融合,為近代“五族大同”理念奠定根基。與此同時,在與外部世界的碰撞中,超越王朝的“中國”國名與“中國人”國族認同逐漸確立。西方列強的侵略催生了中國社會強烈的“主權”意識,共同的外部威脅將各族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強化了休戚與共的共同體意識。此外,晚清知識分子推動“官話”向統一“國語”的努力,也反映了在文化上構建一體化民族的自覺嘗試。梁啟超等思想家創造性地提出“中華民族”這一核心概念,并賦予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標志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理論上達到了高度“自覺”。黃興濤認為,清代不僅在事實上完成了中華民族認同由“自在”到“自覺”的歷史性轉折,更為現代中國的民族國家構建奠定了堅實的思想與制度基礎。他強調,深入研究和理解這一歷史經驗,對于新時代我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啟示與借鑒意義。

該系列講座由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辦,中央民族大學期刊社協辦,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就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核心理論問題展開討論,旨在推動學校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建設。【以上內容為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浚〝z影/亓慶琳 馬銘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