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 3月27日-28日,由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法教席共同主辦的“文化遺產影響評估法律制度”國際會議在海淀校區舉行。

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強世功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追溯了文化遺產的歷史脈絡,指出東亞地區與人類文明之間的密切關聯,強調本次會議對東亞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并著重介紹了中央民族大學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學科優勢、學術積淀及項目成果。他指出,中央民族大學長期以來致力于研究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是封閉課題,而是開放的共同責任。要堅持通過搭建跨國界、跨學科的合作平臺,強化法律評估意識,為文化遺產領域法律保護的跨國協作機制提供實踐路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代表兼主任夏澤翰(Shahbaz Khan)教授指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諸多挑戰,而本次會議能夠提供新的契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楊東教授介紹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文化遺產法領域的成果,也認為“文化遺產影響評估”制度能夠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邵甬教授同樣分享了世界遺產保護培訓與研究的豐富經驗。

主旨報告環節由法學院院長宋玲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項目主管李泓進行發言。
議題研討環節,各位專家學者進行深入交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文化處負責人楊碧幸(Duong Bich Hanh)作議題總結,指出,議題成果將為各國更好地保護其文化遺產、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深度見解。
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法教席主持人王云霞作會議總結。她認為,遺產影響評估是保護遺產價值的重要工具,各國應將其納入法律框架。楊碧幸(Duong Bich Hanh)、李泓在閉幕講話中認為本次會議所涉熱點問題,將為東亞地區乃至全球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借鑒。



來自澳大利亞、意大利等7個國家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家文物局、中國香港古物與古跡辦事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同濟大學、西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及媒體代表參加會議。
會議結束后,悉尼科技大學法學院安娜·菲利帕·弗爾多利亞克(Ana Filipa Vrdoljak)教授圍繞“可持續發展原則與國際文化遺產法”主題開展講座,與來自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和法學院的一百余名學生交流互動。(攝影/馬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