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7日,“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人的發展”研討會暨中國人學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在北京舉行。

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雄軍在開幕式上致辭,他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地位與作用,肯定了深入探討“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人的發展”的重大意義。隨后,他系統地回顧了中國人學學會自1996年成立以來走過的輝煌歷程,闡述了在新時代,推進人學研究的重大意義及其重大使命,并對如何推進人學研究提出了展望,指出人學研究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中國人學學會會長豐子義教授對大會主題做了理論闡釋。認為馬克思不僅從社會發展視角把握文化發展,而且從人的發展角度理解文化本質;文化不僅以客體形式存在,而且也以主體形式存在;文化的本質是人的創造活動。習近平文化思想凸顯了文化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內在聯系。文化強國建設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途徑,人的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準確把握文化建設與人的生活的關系,扎扎實實按照人的發展要求來推進文化建設。

在第一場大會發言中,專家學者探討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人的發展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國際行政學院)韓慶祥教授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普遍遵循“物質—制度—文化”的演進邏輯,新時代人學研究應聚焦于人的解放與約束、文化主體性與人的主體性、文化與文明、個體與群體關系等生長點。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鐘明華教授從理論、歷史、現實三個層面闡釋了文化主體性與人的發展的關系。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陳新夏教授指出,文化建設應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方針,在批判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兼收并蓄世界文明成果,并以有利于人的發展為標準推進文化的現代轉化與全球傳播。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羅文東教授指出,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基礎上批判繼承、守正創新。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鄒廣文教授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其五大特征充分體現了對人的主體性、本質性與自由全面發展的深刻關懷。
在第二場大會發言中,北京市委黨校副校長袁吉富教授認為,唯物史觀需在當代表達中強化對“文明”問題的系統思考,構建涵蓋本體依據與演進邏輯的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深圳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田啟波教授認為,應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為基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推動理論創新。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左亞文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結合是一種基于雙向需要與互動生成的相互建構過程,推動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深化了“第二個結合”的理論內涵與思想解放意義。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賈英健教授指出,新的文化生命共同體應以馬克思的承認理論為基礎,在平等交往與現實實踐中實現文化主體的相互承認,最終指向自由人聯合體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北京大學哲學系徐春教授認為現代社會的空間結構深刻影響人的多方面發展,呼吁人學研究關注空間維度,以實現社會空間的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吳玉章講席教授沈湘平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生命體為隱喻,將文化發展視為有機演進過程,通過實踐創造超越自然生命邏輯,開辟了實現文明永續發展的中國范式。
在第三場大會發言中,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段虹教授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基礎上實現創新發展,強調文化自信與“兩個結合”對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其核心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陳志剛研究員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主體性、“兩個結合”與文明交流互鑒為理論基石,揭示和確立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發展規律與根本路徑,旨在實現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與全球對話中的主體性提升。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程廣云教授指出,“人的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是在物質豐裕與現實挑戰背景下對文明進路的深層回應,強調以人為中心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與新時代文明形態的轉型。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學院侯衍社教授以“‘兩個結合’文化意蘊的系統闡釋”為題,系統闡述了其科學內涵、重大意義及如何深入推進,強調了以系統觀念理解“兩個結合”的重要性。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孫英教授指出,人的全面發展與全面幸福相輔相成,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目標,應在滿足物質、社會與精神需求的基礎上,以人為本追求真實而充實的幸福生活狀態。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郗戈教授指出,“兩個結合”構成中華文明現代轉型與自我更新的實踐邏輯,通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向賦能,共同造就具有歷史連續性與時代創造性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分會場圍繞“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中國式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核心議題展開,近60位學者在三個分會場作了發言。與會學者分別從人的全面發展、文化主體性的確立、人的解放與異化問題、精神生活與社會價值的協同構建等角度,對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和人的發展問題作了深入探討。會議同時關注人工智能、生態文明、數字治理等新興議題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整體來看,三個分會場內容涵蓋理論探討與現實關切,體現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人學研究、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和新時代文明建設中的引領力。
7月27日上午,學者們在大會上系統探討了新時代文化建設、文化主體性、人學理論以及青年文化、網絡文化、數字科技等重要議題。與會學者普遍認為,文化發展的根本在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其理論基礎深植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討論聚焦文化的實踐性本質,指出文化不僅是精神反映,更是現實生活的建構力量,強調人民是文化創造與傳承的主體,文化建設必須回到現實社會結構與歷史過程之中。有學者還關注西方現代性及“偽現代性”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主張以中國式現代化路徑回應現實挑戰,注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
數字時代的文化變遷亦成為討論焦點,學者們揭示出平臺資本、算法邏輯及“數字殖民”對文化認同、話語權與精神空間的深刻影響,強調構建全球文化命運共同體、推動數字時代文化治理的人學方向。青年亞文化的發展及其引導路徑也被納入討論,學者們認為應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增強青年文化主體性,推動網絡文化生態的良性發展。
在閉幕式上,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田啟波教授作了全面的學術總結。他指出本次學術會議具有四大特點:一是創新性,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觀點;二是現實性,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和文化強國需求,討論具有現實、針對性;三是交叉性,注意各個學科的綜合研究,體現了整體性的視野;四是開放性,注意從全球的開放視角來思考文化建設。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孔新峰教授在閉幕式致辭中肯定了本次學術研討對“人”的理解方式,并祝愿學會充分發揮學科優勢,越辦越好。新疆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閆國疆教授介紹了新疆文化發展情況,誠摯邀請各位專家學者參加下屆在新疆舉辦的中國人學年會。
本次年會由中國人學學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協同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17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