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出發,一路向西北疾馳900多公里,便可抵達坐落于烏拉特草原之上的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這片土地,風景悠悠,底蘊深厚。今夏,一場生動的“鑄牢”教育實踐展示,悄然浸潤著這片沃土。
7月28日,2025年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內蒙古自治區集中示范活動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舉行。中央民族大學“同心共鑄·藝美邊疆”“鑄牢”教育實踐團赴約而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當地開展了一系列基層服務實踐活動,有形有感有效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群眾心間。

“童”心共鑄,“鑄牢”就從娃娃抓起
“我們一起來畫石榴好不好?”烏拉特中旗第二幼兒園內,小朋友們的興趣瞬間被調動了起來,用稚嫩的筆觸一筆一畫描繪出一顆顆圓滾滾的石榴。團隊成員通過講解石榴籽的寓意,巧妙引出了“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而這些畫上石榴的明信片更是獨一無二、巧具匠心,其背景圖案由民大研支團服務地云南省思茅第一小學的學生們親手繪制,跨越千山萬水而來。來信與回信之間,西南與北疆的情誼被緊密相連,這不僅是一顆顆童心對民族團結最純真的詮釋,更是對“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教育實踐體系最生動的刻畫。




拼接魯班鎖、共讀繞口令、齊學手勢舞、展示民族樂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環環相扣。“我們都有一個共同身份是什么?”“中華民族!”“我們都有一個共同家園是什么?”“中國!”……伴著《家園》的悠揚旋律,小朋友們、大朋友們手拉著手,歡唱起舞。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和知識如同清清的河水,流進了每一個小朋友的心間。
藝美北疆,文藝惠民奏出“鑄牢”和弦
27日傍晚,一場驚喜的快閃表演在烏拉特中旗廣場中央上演。團隊成員侯宇航手持嗩吶精彩亮相,用中國傳統樂器吹奏起一首首百姓們耳熟能詳的樂曲。“再來一個,再來一個!”觀眾連連拍手叫好,歡呼聲此起彼伏,將活動氣氛推向了高潮。“小伙子,你真厲害,這是我第一次現場聽《百鳥朝鳳》,吹得可真好!”“哥哥,我也在學吹嗩吶,可以問你幾個問題嗎?”……這場“家門口的文藝演出”讓烏拉特中旗的鄉親群眾與實踐團青年學子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


演出尾聲,團隊成員與其他高校學子并肩而立,和現場觀眾深情合唱《我和我的祖國》,共同用歌聲詮釋著對偉大祖國的熱愛與敬意,編織起一幅“和合共美”的幸福畫卷。學子們在百姓喜聞樂見的惠民舞臺上傳承中華文化薪火,更在服務基層的交流共融中堅定青春擔當信念。
知懂講能,用N種方式一起學“鑄牢”
來到烏拉特中旗廣場,“‘鑄牢’知識應知應會”“概論‘金教材’微宣講”“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美育成果展示互動”“非遺民樂現場展演”等實踐活動映入眼簾,這是我校實踐團隊以“人人知‘鑄牢’、人人懂‘鑄牢’、人人講‘鑄牢’、人人能‘鑄牢’”為主線精心搭建的“鑄牢”教育實踐交流體驗展臺。



展臺前人流如織,“中華民族一家親”繞口令活動專區不時傳來稚嫩的童音;“‘鑄牢’知識應知應會”的問答題簽頻頻翻轉;印有各民族小朋友圖像的展板上留下了層層指印;筆墨流轉記錄真摯寄語的漂流明信片埋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向各族群眾贈送的概論“金教材”在心手相連間傳遞著知識和情誼……實踐團與現場群眾熱情交流、互幫互助,共同探尋體悟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內涵,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感可學、入腦入心。
和合共美熠邊疆,交融共生塑中華。烏拉特草原的故事與歌聲還在回響,民大學子的下一站已然啟程。帶著爭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踐行者、基層傳播者、智慧貢獻者的責任使命,民大學子走向田間地頭、走向基層沃土、走向祖國邊疆,用青年之聲、交融之美把“鑄牢”的種子撒向步履所至的每一寸土地,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悠揚旋律在祖國大地上經久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