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風的方向,今年暑假,管理學院的師生們跨越500公里的距離,從燕山余脈走向鄂爾多斯高原,開啟了一場探尋綠色發展脈搏的實踐之旅。在荒漠變綠洲的奇跡之地,民大人以腳步丈量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智慧,解碼資源型城市生態治理的“鄂爾多斯路徑”。

“水文章”里的循環密碼

梅涵欽拍攝智能監測系統
“大家快看這個智能監測系統!”在內蒙古匯能煤電集團巴隆圖煤炭有限公司的調度指揮中心,管理學院2023級本科生梅涵欽將鏡頭對準電子大屏。屏幕上,多個監控畫面實時切換,跳動著中水回用、植被覆蓋等生態數據,演奏著科技與生態的交響。“這些中水不僅可以洗煤,還能灌溉沙棘林呢!”負責人的話語里滿是掩不住的自豪。
經濟林間的“治沙詩行”
“看那邊的沙柳樹,綠意盎然!”鄂爾多斯市巴音孟克納源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的負責人指著遠處的復墾區說道。瞭望臺下,2300畝經濟林以100米×100米的方格整齊排列,沙柳網格如大地鐫刻的綠色指紋般清晰可見,在廣袤的荒漠中勾勒出生動的生態畫卷。
管理學院副院長車峰老師聽完介紹后,手掌輕輕按在心口,笑著說:“生態治理啊,就得用真心換綠意。”

調研團赴神東布爾臺生態示范基地考察
“干煤炭這行的都‘憨’得很,特別單純。”神東布爾臺生態示范基地的負責人搓著粗糙的大手,聲音洪亮地為調研團介紹著,“我們所有工作人員都擰成一股繩,一心想把綠色礦山做好。”他身后展板上的對比圖直擊人心——曾經灰黃龜裂的礦坑,如今已被綿延的綠洲覆蓋。
座談會上的“頭腦風暴”
“環保投入增加,是否能讓企業探索更高效的綠色技術?”
“光伏板下的種植,是生態修復的捷徑還是可持續模式?”“沙柳網格的幾何布局,能否用科技算法優化治沙效率?”“當‘治沙+產業’成為共識,如何讓民生需求真正融入治理閉環?”
……
三場面對面的思想碰撞,調研團接連不斷的提問如鑰匙般,層層解開黃河“幾字彎”的生態密碼,從“是什么”轉向“為什么”,最終聚焦于“如何更好”。當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記錄都指向治沙+產業+民生這一綠色方程式時,同學們意識到:生態治理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需要找到人與自然動態平衡的智慧。這種平衡,既藏在光伏板下的陰涼里,也寫在沙柳林的年輪中。
站在黃河“幾字彎”,年輕的雙手觸摸綠色脈搏。他們行囊里帶回的不只是沉甸甸的調研數據,還包含著將“鄂爾多斯經驗”轉化為“中國方案”的千鈞責任。通過扎實調研和創新思維,民大人將繼續譜寫蘊含著“兩山”理念的鄂爾多斯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