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七月的風掠過泰山余脈,吹過黃河故道,中央民族大學-山東大學共建實踐團的足跡,正循著齊魯大地的歷史肌理,在濟南的泉涌、威海的濤聲中,解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生成密碼。
今年暑假,共建實踐團在中央民族大學校團委的支持和山東大學歷史學院與考古學院的協助下,踏訪濟南、威海兩地,團隊成員于遺址土層中觸摸文明密碼,在展館燈光下解碼民族記憶。這場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為內核的實踐之旅,終以豐碩的探索成果,為兩校歷史學科共建寫下生動注腳。
本次調研緊密依托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建設“1+15”戰略布局,對標“頂尖鑄牢”建設思路與實踐導向,旨在充分利用兩校優勢資源,搭建高水平實踐共建平臺,為構建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注入民大智慧、貢獻民大力量。
校際聚首:共商學科共建新篇
7月23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與山東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院共同召開學科共建交流座談會。本次座談以“鑄牢”學科精尖計劃為核心主題,旨在深化兩校合作,共探學科建設新路徑。雙方在學科深度共建、教學模式協同改革、強基計劃優化實施等多個關鍵領域達成廣泛共識。未來,兩院將以此次座談會為起點,持續深化務實合作,通過創新協同機制,匯聚優勢資源,共同為歷史學科的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推動雙方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不斷取得扎實成效。
焦家遺址:觸摸五千年文明脈動
7月24日上午,實踐團首站走進焦家遺址,在距今五千年的龍山文化土層上,開啟文明溯源之旅。隊員們俯身觀察夯土古城墻的分層遺跡,細看墓葬群中隨葬的陶器,從磨制石器的刃部磨損痕跡里,觸摸先民刀耕火種的生活肌理。現場山東大學深入分享的“考古-歷史”雙軌融合教研體系,為兩校探索跨學科交叉研究路徑、培育復合型人才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踐范本。

齊魯瑰寶:見證文明交融共生
7月24日下午,實踐團步入山東博物館,在這座匯聚海岱文明的殿堂里,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深度對話。隊員們徜徉于“海岱日新——山東歷史文化陳列”的恢宏序列,從史前龍山黑陶的溫潤光澤,到商周青銅卣上獰厲的饕餮紋飾;從魯國大玉璧的雍容氣度,到漢代畫像石上躍動的樂舞百戲;從瑯琊刻石斑駁的秦篆遺韻,到孔府珍藏帛書上清晰的圣賢墨跡——一件件國之瑰寶,如星辰般串聯起齊魯大地五千年文明的璀璨星河。駐足孔子圣跡圖前,儒家“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思想光芒,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輝;凝視反映民族交融的北朝造像與絲路遺珍,多元文化在山東沃土上和諧共生、相互滋養的歷史圖景生動呈現。這些無聲的史證,不僅讓成員們深刻觸摸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根脈,更從地域文明與中華文明水乳交融的宏大敘事中,直觀體悟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內在邏輯與磅礴偉力。

濟南戰役:重溫軍民同心史詩
7月25日,實踐團步入濟南戰役紀念館,在泛黃的電文手稿與銹跡斑斑的步槍間,回溯1948年那場持續八晝夜的城市攻堅戰。展館中“攻克濟南”巨幅油畫前,成員們駐足凝視戰士們攀爬城墻的堅毅身影,耳邊仿佛回蕩著“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沖鋒號角。從戰前部署的軍事地圖到戰后群眾歡慶的老照片,從支前民工用過的獨輪車到解放軍繳獲的美式火炮,實物與場景交織成立體的歷史教科書。兩校學子共同重溫那段軍民同心的壯闊史詩,于烽火淬煉的精神遺產中,深植團結奮斗的共同信念。
劉公島上:銘刻海防歷史警示
7月26日,實踐團登臨劉公島,在甲午戰爭博物館的百年炮臺上,觸摸著被海風侵蝕的鐵甲炮塔。漫步在我國保存最完整的近代海防遺址群中,北洋水師提督署的青磚灰瓦間,仿佛仍回蕩著致遠艦沖向吉野號的轟鳴;水師學堂的殘存窗欞,依稀映現著學子們研習海圖的身影。歷史文化學院專任教師林翔在現場為成員們進行了深入透徹的講解,清晰地勾勒出甲午海戰的關鍵脈絡:從明治維新后日本海軍通過軍備擴張實現對北洋水師的實力反超,到黃海海戰中雙方陣型博弈與致遠艦沖鋒的悲壯;從威海衛失守的絕境,到《馬關條約》割地賠款的屈辱條款,使成員們對這場深刻影響國運的戰爭背景、進程和慘痛結局,形成了深刻的認知。站在旗頂山炮臺俯瞰黃海,兩校師生在“警鐘長鳴”紀念碑前駐足沉思,深刻感悟“國家富強、民族團結”的永恒命題。

華工記憶:聆聽百年無聲吶喊
7月27日上午,實踐團踏進一戰華工紀念館。腳下石崖的裂縫如1916年被炮火撕裂的時代切口,將人帶回十四萬華工“以工代兵”遠赴西線的黑夜。展覽摒除宏大口號,孫干八萬余字的日記、被彈片削過的鐵鎬、刻著“泰安府馬秀新”字樣的銅紐扣靜靜訴說著歷史;清水混凝土墻面滲出的潮氣,仿佛回蕩著百年前沉重的喘息。十字形天窗的光落在“1919·歸航”浮雕上——當年僅十一萬人歸鄉,三千多位長眠異域,成為最早的旅法華僑。這一刻,我們深刻領悟:中華民族共同體記憶不僅鐫刻于典籍,也深藏于威海石崖的縫隙、無名墓的青草之間。

威海市博物館:探尋海疆文明印記
同日,實踐團走進威海市博物館,在光影流轉間縱覽這座海濱城市的千年變遷。從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出土的陶罐,到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銅炮殘件——館內展品如立體史書,清晰勾勒出威海從遠古聚落、海防要塞到現代港城的演進軌跡。特別在“海洋文明交融”展區,漁鹽古道的瓷器貿易遺存、明清海防的多元文化印記,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海疆開發中的共同智慧。這些跨越時空的實物證據,不僅為兩校歷史學、博物館學研究提供了鮮活樣本,更讓學科共建有了可觸可感的實證根基。

檔案尋蹤:拼圖民族記憶碎片
7月28日上午,實踐團走進威海市檔案館,翻閱著1895至1941年間有關威海衛海關、行政公署以及南非金礦華工的珍貴檔案。紙頁脆得像秋蟬翅,卻載得下重洋與礦道。在“芝罘華工招募處同南非外工部就華工遣返、薪金等方面的函件”中,我們得以窺見華工們的生活細節;而“外國勞工部有關華工安置方面之報告”則為我們描繪了華工們的生活狀況。“有關限額外華工進入特蘭士瓦爾地區之信函”更是揭示了當時政策的嚴格限制。招工合同下的華工名址錄上歪歪扭扭的指印,像在觸摸一條被風浪撕碎的歸途;兩校師生綴合史料,歷史回響震徹心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絕非空洞的口號,而是由無數先輩用血淚鋪就的精神歸途,是穿越百年時空依然熾熱的文化基因。這一刻,檔案館的每一頁紙張都在訴說,每一件實物都在見證,那些被海浪帶走的生命,終將以另一種形式回歸民族記憶的母體。

深耕沃土:共繪學科共建藍圖
此次齊魯之行,不僅為兩校攜手深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這片新興沃土,注入了源自歷史深處的鮮活實證與澎湃精神動力,更昭示著:以共建凝聚智慧,以共享擘畫未來,我們必將在這片沃土上,共同培育出根植中國、面向世界的學科參天大樹,譜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