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被喻為“生命禁區”的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有8717名護邊員構筑起巡邊護邊的“鋼鐵長城”。他們的堅守,直接關系到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邊境地區的安寧繁榮,是國家安全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這群以塔吉克族青年為主體的護邊員,如何用青春詮釋衛國戍邊的時代擔當?這份融入血脈的忠誠與堅守,如何實現代際傳承?新時代興邊固邊戰略下,護邊員群體又探索出哪些新路徑?
帶著這些問題,2025年8月,中央民族大學中國邊疆青年發展與衛國戍邊調查實踐團跨越5000余公里,深入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這片高原凈土,探尋“雪域雄鷹”們的答案。
清晨六點,帕米爾高原的天幕依然深邃,值勤點的燈火卻早已亮起——塔縣護邊員艾提買買提·拜克買買提的一天,就這樣在寂靜與堅守中開始。作為實踐團連續兩年跟蹤走訪的優秀護邊員代表,他像每一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護邊日一樣,認真整理裝備后進行拉動演練,隨后在九點整分組出發巡邊。他們實行24小時輪值監控,不留一絲盲區;夜晚則集中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
實踐團跟隨艾提買買提的隊伍巡邊,即便選擇的是該值勤點海拔最低、距離最短、難度最小的路線,高原缺氧與崎嶇亂石仍令大家氣喘吁吁。而身旁的青年護邊員們,大多臉龐被高原陽光曬得黝黑泛著特有的“高原紅”。他們身著厚實的防刺服,腳蹬沾滿塵土的靴子,手持沉重的裝備,眼神堅定明亮。即使在亂石嶙峋的山坡上,他們的步伐依然穩健有力,仿佛早已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巡邏過程中,他們會彎腰撿拾散落在國界線附近的零星垃圾,或在發現鐵絲網有破損時進行修補加固。“腳下是嶙峋亂石,身旁是綿延國界鐵絲網,前方是望不到頂的雪峰,只有護邊員手中高舉的五星紅旗,在這樣蒼茫的天地間指引著我們的方向?!睂嵺`團成員深感震撼,“他們每一步跋涉,都是對‘艱苦卓絕’最真切的注解?!?/span>

8月8日,實踐團在塔縣達布達爾鄉開展了“青春鑄邊關 同心守家園”主題宣講活動,宣講面向達鄉青少年和青年護邊員,通過近代屈辱歷史與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戍邊等鮮活事例的強烈對比,深刻闡釋了“邊疆穩則國家安”的道理,將團隊成員在巡邊路上感悟到的“家國一體”情懷,轉化為激勵更多青年護邊員與學子的精神力量。中央民族大學實踐團的邊疆實踐之旅,遠非一次簡單的觀察記錄,更是一堂生動深刻的行走“大思政課”。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通過參與式觀察,親身跟隨護邊員踏上巡邊路,在高原缺氧與亂石嶙峋中深切感受戍邊的艱辛與偉大,真正領悟了歲月靜好背后所承載的奉獻與堅守;通過深度訪談與口述史采集,記錄下護邊員及其家庭感人至深的戍邊故事與深沉的家國情懷,挖掘出代際傳承中那些樸素而有力的細節,為愛國主義教育積累了無比鮮活的素材。國情認知在實地走訪中得到深化,成員們親眼見證了邊疆地區的發展成就——現代化的執勤點、提升的護邊員待遇,也直面了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發展需求等挑戰,從而增強了對國家邊疆戰略和民族政策的深刻理解,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禮與成長的淬煉。
項目指導老師黃志輝老師分享道:“這次實踐讓同學們真正走出了書齋,觸摸到了國土的溫度。護邊員們用腳步丈量國境,用青春詮釋擔當,他們的故事是最生動的思政教材?!睂嵺`團成員劉佳蓉說:“當我們親手舉起國旗,與護邊員同行在邊境線上時,‘家國’二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滾燙的責任與信仰?!?/span>
校團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邊疆地區的發展與穩定關乎國家長治久安與民族復興大局,新時代青年衛國戍邊既是賡續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生動實踐,也是其家國情懷最真實、最深刻的淬煉與升華。“學校組織這類沉浸式實踐,就是希望構建‘大思政’新格局,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在行走中讀懂‘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內涵,讓愛國主義種子在心中扎根生長。”(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周世祥 通訊員米拉·居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