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 10月12日,國際教育學院在海淀校區舉辦學術講座,邀請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陸儉明先生與馬真先生,分別以《推進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之吾見》和《要注意培養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為題,圍繞現代漢語研究與學術能力培養分享核心觀點。本次講座是“本科生課程思政團隊建設項目”“研究生精品示范課程培育項目”“中央民大‘交叉學科協同攻關項目’”和“國家民委‘高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系列講座之一。講座由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陳天序主持,婁開陽教授與談。

馬真先生以“‘問題意識’錨定學術根基——從認知突破到實踐賦能的方法論構建”為主題展開講座。她從學術研究的底層邏輯切入,指出“發現問題是科學研究從‘被動吸納’轉向‘主動創新’的邏輯原點,更是夯實學術根基、推動領域突破的核心引擎”。她結合數十年語言學研究積淀,從“學術認知重構”與“語言實踐賦能”兩大維度,系統拆解“發現問題”的科學路徑。她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過“語義本質-語境適配”的深度驗證,突破對副詞“也”多義性的表層歸類,并系統傳授了漢語虛詞研究的分析范式。馬真先生還以“有心用心,勤于思考”為核心寄語,將方法論升華為學術精神的傳承。

陸儉明先生以漢語本體為基礎,討論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新范式,從學術范式演進的高度展開論述。明確指出現代漢語語法學在長期深耕漢語事實的過程中,突破外源理論桎梏,構建起契合漢語本質特性的獨立研究范式,為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本體認知-路徑創新”的系統性指引。此外,陸先生還辯證審視了數字化時代AI語言能力的學術價值,明確其“輔助工具”的定位,提出“擁護技術創新、主動學習應用、科學合理利用、堅決拒絕依賴”的理性態度,為數字化浪潮下的語言學研究劃定了“人機協同”的邊界,守護了人文學術的原創內核。
互動環節,師生圍繞語言學核心議題展開對話。馬真先生提出“虛詞教學落地”的觀點,建議“以語義背景設計練習”,將抽象語法規則轉化為實踐;陸儉明先生則就“青年學者如何入門研究”答疑解惑,鼓勵大家從“微小語言現象切入”,稱其為學術創新起點。
此次講座不僅搭建了“前沿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傳遞了研究動態,更生動展現了如何以“問題意識”培育學術思維,以“方法論”賦能研究實踐。這為國際教育學院深化“以學術促教學、以研究助育人”的理念提供了深刻啟示,也為未來的語言學人才培養與學科發展拓展了新格局。